头条

心的校服 新派弘博士

北大考试院长犀利发言:为何我对中国下一代精英深感忧虑

发布时间:

2022-01-24 14:34

  北大考试院长
  说:
  今年上半年,
  他去上海面试学生。
  无一例外,每个学生都是:
  学习成绩优异
  ——至少位于年级前5%;
  艺术特长突出
  ——至少会一种乐器;
  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
  ——至少是市级二等奖;
  热心公益事业
  ——至少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过一次脚
  ……
  在慨叹上海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同时,也隐隐有一丝遗憾:
  他们看上去太完美了,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;他们看起来也太像了,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“家具”一样。
  包括他们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很相像。
  一个个正襟危坐,面带微笑而不露齿;说话时吐字清晰,抑扬顿挫,仿佛在深情地朗诵一首诗,但可能没有人告诉他们,
  他并不感兴趣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谁,
  他感兴趣的是真实的他们是谁。
  最令他吃惊的是,当问他们,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,没有一个人能答上来。
  学生们告诉他,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。
  真的是从来没有想过吗?
  其实不是。
  这个问题他们曾经想过的,只不过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,久到连他们自己都忘记了而已。
  小时候,每当大人问孩子,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?
  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回答:科学家、宇航员、飞行员、警察叔叔
  ……
  然而,当孩子们上学之后,这些问题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了,仿佛从来就没有出现过。
  一个被公认为好学生的成长轨迹,或者家长想象中的完美教育路线图看起来是这样的:
  上当地最好的幼儿园;
  在上小学之前已经认识很多汉字,会做复杂的数学题,能够大段背诵很多经典名篇,讲一口流利的英语;
  之后上当地最好的小学和中学;
  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
  ——北大、清华;
  本科毕业后去世界最好的大学哈佛等。
  当然,也有不少人从中学开始就瞄准了伊顿、埃克塞特等名校。
  且不说这些目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的,即使全部都实现了,
  那之后呢?人生的目标又在哪里?
  他说:
  这些年来,我在世界各地见过很多优秀的孩子,他们个个天资聪颖,勤奋刻苦,一路过关斩将,从未失手,总是处于同龄人中最顶尖的群体之中。
  然而,几乎很少有人能体察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。
  人生需要目标,但社会、学校和家庭都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寻找树立自己的目标。
  我们对人生和教育的理解太过单一,而且缺乏想像力,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。
  没有人告诉这些孩子,上了北大或哈佛之后怎么办?
  难道自此之后人生皆成坦途,再不会遇到诸般烦恼、困厄、艰难?
  1923年,鲁迅先生曾经发人深省地问道:“娜拉走后怎样?”
  我也很想问一句:
  “考上北大以后怎样?”
  上学是为了接受好的教育,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必须经历的过程。
  在这个过程中,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:
  认识到你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。
  人的一生虽然漫长,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,但其实真正能做的,不过只有一件而已。
  这件事就是一个人来到世间的使命。
  发现使命不能依靠
  “天启”
  ——虽然很多人的确是在梦中或灵光一闪之间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使命
  ——教育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手段。
 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,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。
  这是每一所学校、每一个家庭在教育问题上所面临的真正挑战。
  和上哪所学校,考多少分相比,知道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更为重要和根本的目标。
 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,
  人生不是一场由他人设计好程序的游戏,只要投入时间和金钱,配置更强大的“装备”就可以通关。
  一旦通关完成,游戏结束,人生就会立即面临无路可走的境地。
  那么,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
  换句话说,如何才能发现自己生命中的特殊潜质呢?
  每个人的方法可能都不同,但最重要的是要像那个只为苹果而生的乔布斯一样,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,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,意识到你的一生将为何而来。
  一般来说,大凡优秀的人,做任何事的结果都不会太差,真正困难的是要辨别这件事是不是你真正喜欢的事情。
  他建议,每一个学生,无论课业有多么繁重,每天一定要抽出一点儿时间来独处,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点儿温柔的空间,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,听听内心深处的渴望。
  有时候,也可以拿出一张白纸,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。
  无论这些想法看上去多么幼稚,多么可笑,甚至骇人听闻都没关系,反正这是写给自己看的,与他人无关。
  判断一段生命是不是有质量,就看每一天是不是你真正想过的日子